劳动卫生研究的是人类从事各种职业劳动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它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其中包括劳动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防止职业性危害的对策。只有创造合理的劳动工作条件,才能使所有从事劳动的人员在体格、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健康。只有防止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的疾病,才能降低病伤缺勤,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职业卫生实际上是指对各种工作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损害或疾病的预防,属预防医学的范畴。
职业性损害
劳动中遇到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对劳动者产生职业性损害,这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的途径(从呼吸道、皮肤还是其他途径进入),是低浓度、长期、慢性接触还是高浓度、短期、急性接触,是否事故性接触等,此外,还与接触者的年龄、性别、个体遗传因素(如缺乏某些生物酶),有无职业禁忌症、营养缺乏症,个人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烟酒嗜好,以及是否遵守卫生安全操作规程,坚持配戴防护用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总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毒害作用大小与所造成的结局,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最终取决于个体接受的有害物的有效作用剂量,目前对生物学有效作用剂量的监测主要监测接触剂量或环境剂量。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及存在的情况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劳动条件又随着社会经济形势、技术水平、国家对职业危害采取的政策、劳动者的文化水平等变化,因此,劳动卫生研究的内容和工作的重点也会随之改变。对有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工矿企业中危害职工健康的主要职业病仍为重点防治与研究对象,如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等。有一些发展国家,在发展乡镇工业中,部分危害大的企业,由大城市转到农村,乡镇工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人员中以妇女居多,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及老龄工人,他们文化知识水平一般较低,缺乏必要的劳动卫生知识教育,这是一个重要的劳动卫生研究课题。